黑龍江省自開展充分就業社區建設工作以來,各地緊緊圍繞“工作精細化、服務優質化”兩大重點,結合社區特點,精準發力,精心指導,精細管理,使充分就業社區在基層就業創業工作、特別是在就業困難人員服務、重點群體就業、提升就業質量、穩定就業等方面真正貼近社區居民,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計劃到2022年底,全省充分就業社區達到社區總量的20%以上,建設省星級充分就業社區50個。到2025年,全省充分就業社區力爭達到社區總量的45%。
入戶摸底調查 提供精準服務
各地通過摸情況、搭平臺、促對接、精服務,強化動態管理,推動社區做實做細基層就業服務。牡丹江市創新工作方法,實施“敲門行動”,推出“三清四服務”工作模式,全力推進充分就業社區建設工作落實落靠。市、縣(區)聯動,依托社區網格,動態摸排全市1063個社區(村)零就業家庭、殘疾家庭、失業人員、脫貧勞動力等群體2.75萬人,對登記的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一對一”落實一次職業指導、三次崗位推薦、一次免費培訓“131”援助措施。雞西市做深做實“五送”服務,自主研發高校畢業生網上報到、創業孵化網上申請、職業技能培訓網上報名等“五送”線上自助辦理系統,創建涵蓋近30項服務于一體的“就業之家”一站式人力資源服務平臺,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就業政策、就業信息獲取渠道,實現社區就業服務效能和覆蓋率的雙提升。
扶持創業帶動就業 助力企業穩崗擴崗
各地把扶持創業帶動就業作為推進社區居民就業的有效途徑,落實各項就業優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調動居民創業的積極性。伊春市林都社區以創新社區自治建設模式為突破口,大力拓寬社區就業創業空間,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帶動更多的人就業。積極為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尋找項目,幫助落實政策,定期了解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幾年來,林都社區幫助失業人員自主創業20人次,帶動1100人次就業。雞西市康新社區建立動態跟蹤服務企業機制,設立企業服務專員,整合力量“一對一”精準對接企業,采取劃片包企、電話連線等方式,全面摸清企業用工和政策需求,建立企業服務臺賬,實時更新企業需求,提供定向定制服務。近三年來幫助企業招工700余人,做到了企業有需求、社區有回應。
完善平臺建設 打通“最后一公里”
各地以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為手段,在社區建立和完善就業工作制度、制定服務工作指南、發放就業政策宣傳冊頁,為居民就業搭建良好的“資源”平臺,切實解決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鶴崗市在全市范圍內選派117名優秀高校畢業生充實到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工作,投入經費,配置設備,提升基層勞動保障平臺服務效率和服務能力,推動實現充分高質量就業。雞西市將社區就業“五送”工作納入“智慧社區”信息系統實行網格化管理,做到大數據共享和數據有效分析,方便百姓實際操作應用,降低協理員勞動強度,提高就業工作效率。
健全工作機制 持續合力推進
哈爾濱新區發揮民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聯合工作優勢,突出社區特色,將常規服務向創新特色服務延伸。建立“3+4+3”工作機制:通過部門聯動,區、街、社區聯動,政企聯動;“三個聯動”抓好源頭排摸,確保“底數清”。通過技能培訓提升一批、個人求職轉移一批、自主創業扶持一批、公益崗位托底一批;“四個一批”推進就業創業,確保“措施實”。通過統籌動態管理、統籌服務標準、統籌考核監督;“三個統籌”穩固工作成果,確保“有實效”。哈爾濱市道外區建立“6-25-8”工作體系,以充分就業社區建設作為就業工作的基石,作為直面群眾、強化服務最具實效的一項舉措,多措并舉保就業促就業。構建產業就業服務站點平臺、助企紓困服務平臺等6個平臺;推進項目建設吸納就業、產業發展擴大就業等25大項工作,建立充分就業社區創建工作組、政策落實推進工作組等8個工作組。對充分就業社區考評結果實行“三個掛鉤”:與評價各街(鎮)履行區政府工作責任情況掛鉤;與年度目標考核評先掛鉤;與公共就業服務補助資金分配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