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六成大學生認為畢業10年內會年入百萬”的調研結果,將“00后即將步入職場”相關話題再次沖上熱搜。而90后的相關話題,就像被拍在沙灘上的前浪,冷清中泛著一絲灰白;我也仿佛看到自己,儼然一幅“90后老阿姨”的職場形象。生于90年初的我,碩士畢業后進入世界五百強自主品牌車企從事運營管理工作;趕上企業快速發展,加之個人努力,入職一年就成為基層管理干部,帶領團隊參與公司重要業務規劃和重大事件策劃工作。又過了三年,晉升為公司中層干部,也是當時公司中層中唯一的90后,所覆蓋的業務也從原來的單一領域擴展到了四個模塊。在快速成長的這幾年,作為集團內生型人才快速成長的實例,獲得許多機會和獎勵;然而,在他人看來光芒萬丈的火速晉升中,自己卻每年都感受著“拔苗助長”帶來的焦慮。一是業務領域的經驗不足,導致在管理崗位上需要大量學習補足;二是下屬的年齡和資歷普遍大于自己,帶來很多管理挑戰。在這期間,上級與我的互動顯得極為主要,因為自己的困惑和焦慮無法向下和向同級延伸。我很幸運,期間一位總經理的授權、信任、賦能和教練式指導,對我起到了極大的幫助。31歲這一年,在如日中天的成長中,我遇到了又一重大挑戰: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焦慮,不得不選擇離開,入職了學區房和戶口所在二線城市的一家企業擔任副職高管;無需承擔團隊管理職責,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照顧家庭,但也同時期待著過度兩年后重新回到快節奏成長。但當節奏放慢后,隨之而來的,是被“斜杠青年”的生活觸動,激起了內心對靈活時間和快捷賺錢的向往;看著以前的同學樂此不疲地做著副業,仿佛心底有一個聲音在呼喚,內心長草,開始籌劃探索適合自己的斜杠領域......(如果你也愿意分享個人故事和感想,歡迎投稿:weekly@ghrlib.com)獵聘發布的《2020年90后職場人洞察報告》中顯示,近五成90后擁有副業。大多90后結婚生子,雖有“雙減”政策加持,但已形成的消費習慣及房娃保障的經濟負擔仍是主旋律。斜杠青年大軍逐步滲透,太多90后通過這種方式,在生活和夢想的夾縫中追求精彩。對個體來講,斜杠青年是嘗試興趣與工作相結合的保守路徑,進可徹底放棄主業,退可回到本崗職位。對企業而言,90后管理干部多為內生型人才,既有豐富輪崗經歷,又有創新變革意識,如果能充分賦能,讓其“想做斜杠青年”的激情和能力也轉化為組織價值,對于人才保留和企業發展無疑是雙贏局面。那么,怎么才能讓我們對“斜杠”的激情,轉移到工作當中呢?雖然許多企業大力倡導管理干部選用年輕化,但對于非互聯網企業而言,真的選聘了年輕干部后,對他們的決策授權和意見采納,仍會有所保留;遇到年輕管理者跳槽求職時,也普遍會持以謹慎態度,建議先降級再發展。這讓90后管理者常常陷入自我懷疑和市場定位不清的尷尬。所以,對此類“意愿好、能力好”的年輕管理者,給予信任和尊重,任用后充分授權,顯得尤為重要。其次,盡管年輕一代職場人在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表現突出,但在上任管理崗位后,多數領域仍需一定的經驗積累。尤其是在提倡輪崗、復合人才培養的背景下,跨專業管理者雖有不同的管理視角優勢,但“術業有專攻”的知識劣勢和經驗儲備挑戰更為明顯。在這方面,企業除了加強常規的基礎知識培訓外,也應關注企業的案例知識收集、積累和共享,以戰代訓,實現知識和經驗的快速傳遞和消化。最后,是否可以在公司內部為他們創造“斜杠青年”的機會?如果公司原有的零星外包需求,和員工特長愛好相匹配,能否輔以相對報酬,在保障原崗位績效的前提下,形成企業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筆者所在公司,就在大力選用年輕干部的號召下,在全公司范圍內遴選各個崗位的90后、00后,作為意見領袖,參與重大產品設計的討論和評審,并給予一定獎勵。相信部分互聯網企業已走在“民間高手”挖掘和內部供需匹配的前列。而這一方向的探索應該被更多企業關注,特別是90后管理干部的潛力挖掘和培養。
如何幫助90后管理者,上管70后、80后,下管95后、00后,無疑是個有意思的話題。盡管“成功上位”一定有個人的多重優勢,但在推進干部年輕化的框架下,“扶上馬再送一程”是促進組織和個人績效實現的必要課題。對于人力資源管理,人才規劃、干部選用育留,是一個滾動變化的實踐系統,那么,對于已成為或即將成為企業中堅力量的“90后領導”,我們就從規劃如何賦能開始吧。(end) 行業在快速變化,職業邊界被打破,時代對HR工作的要求越來越專業,懂業務、懂戰略、懂人才已成為大勢所趨。
那么,HR從業者應該如何突破職業發展瓶頸,平穩度過職業危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