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私的人更容易當領導?
斯坦福商學院、凱洛格管理學院和卡內基美隆大學聯合開展過一個研究,通過三個實驗測試和領導力有關的人格類型。
實驗中,每個被試者都分到價值20美元的十個賭博籌碼,他們可以選擇保留這些籌碼,也可以選擇將其送出,成為小組的集體財產。
送出這些籌碼時,他們要么幫助了同組的成員,要么既幫助了本組同時也攻擊了另一個小組。
不出所料,那些給出籌碼最多的人獲得了相對更多的尊重和愛戴。
但實驗結束后,在需要與另一個小組競爭的情境下,研究者們讓實驗參與者選擇自己組的領導,令人震驚的結果發生了!
得票最多的竟然是那些在實驗中表現出自私并有傷害他人意愿的參與者。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該研究的發起人之一、凱洛格管理學院教授羅伯特·利文斯頓給出了一個反常識的研究發現:“作為人類,我們天生傾向于服從支配。”
他解釋說:“自私讓人看起來更具支配性,而人們傾向于將支配性和領導力聯系在一起,特別是在競爭環境下。”
利文斯頓博士指出,除非選舉的是一個溫和的組織(如行業協會或慈善組織)的領導,否則人們往往支持那些因為自私而看起來更有支配性的人。
斯坦福商學院、凱洛格管理學院和卡內基美隆大學的這項研究,完美地解釋了為何職場上那些不受歡迎的自私鬼,卻更容易當上領導的原因。
既然自私的人在職場上更容易當領導,那我們是否應該讓自己變得更自私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下這個問題。
02 什么是自私?
在探討有沒有必要變得更自私前,我們先來確定下什么是“自私”。
我們談的自私,可以分為主觀的自私意識和客觀的自私行為兩種。
1、主觀的自私意識
主觀的自私意識是指“讓自己變得更好、要得更多”的想法。
這是不可避免的一種意識,只要我們是人,就肯定會有這樣的意識。
哪怕是提倡無欲無求的佛家得道高僧,腦子里也不可避免時不時地冒出各種各樣自私的念頭,只是高僧修煉得好,將這些念頭摁下來了,沒有轉化成外部行動。
因此,主觀的自私意識在本文不作為“自私”看待。
2、客觀的自私行為
客觀的自私行為,是一個人外在顯露出的行為。
按自私程度由低到高,我們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舍己利人、利己利人、損人利己。
也許你會覺得奇怪,舍己利人怎么也算是自私行為呢?
事實上,絕對的無私行為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無私都是相對的。
比如,包庇子女的父母,在親子關系中是無私的,但對社會則是自私的;在戰場上舍己報國是無私的,但對其它國家和民族則是自私的。
好在咱們這次不需要為這種高深的哲學問題而頭痛,因為這種舍己利人的行為不在我們討論的“自私”范疇內。
利己利人(或至少做到利己不損人)是第二種自私行為,這也是很多人為“自私”做開脫時最喜歡開的藥方:自私是可以的,只要不傷害別人就行,如果能有利于別人就更好了。
這其實是一種發生概率很低的理想狀態,自私之所以會在道德層面上被譴責,核心問題就在于它在絕大多數時候就是會損害他人利益的。
你想,連舍己利人都會損害到他人,又哪來這么多的利己利人或利己不損人的行為呢?
最后一種自私行為是損人利己,這是本文主要討論的“自私”范疇,也是所謂領導力(支配力)感覺的主要來源。
03 自私為何不可避免?
利己損人的自私行為,在古今中外所有國家和民族的主流道德上都是被譴責的。
但很不幸的是,無論是從人的生物屬性,還是社會屬性來看,自私都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會在人類社會永久存在。
1、自私的自然屬性
英國演化理論學者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指出,人們生來是自私的。
連所有在生物個體角度看來明顯是利他行為的例子(比如父母犧牲自己的生命護住孩子),均是基因自私的結果。
基因的最高追求就是提高生存和繁衍的概率,以確保在演化過程中爭取最大限度地生存和擴展,從這個追求出發,基因必然會驅動生物個體做出自私的行為。
2、自私的社會屬性
相較于人類的欲望來說,人類的資源永遠都是稀缺的,哪怕將全地球的資源只給一個人,也無法完全滿足他個人的欲望。
因此,人類社會的最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對各種稀缺資源的重新配置,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就會發生利己損人的情況。
比如,在你和別人都很餓的情況下,讓你負責分粥,你是會給自己多分點,還是會給別人多分點呢?
市場經濟相較于計劃經濟更有效,其本質也就是放大了人的自私,結果它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上,竟然比壓抑自私的計劃經濟表現得更好。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尖銳地指出,“國富”的人性動力,正是不超越法律的“自私自利”。
既然自私行為在人類社會不可避免,下面我們就進一步來探索下自私的得與失。
04 自私的得
之所以人人都自私,原因在于自私確實能帶來很大的獲益。
最主要的獲益有下面兩點:
1、相對更富裕
自私的出發點是充分維護和爭取個人的利益,因此自私的人擁有的財富往往會更多一些。
根據心理學家、社會科學家達徹爾?凱爾特納在《社會階層中的文化:社會領域中資源和等級的交會》一文中的研究顯示,富人們往往“更沒有同情心,更不會為他人著想,而且往往變得更自私”。
他說富人們有一種“利己主義思想”,會更多地為自己著想;而那些沒這么有錢的人,則更富有同情心,更可能幫助別人。
他說:“我們已完成的12項獨立研究,對所有能想到的移情方式、各種社會行為進行了衡量,并對同情心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2、更能做成事
自私的人在做事時更注重結果導向,因為達不成結果個人就會蒙受損失,這是自私的人非常難以接受的。
特別是在帶領團隊接受挑戰時,自私的領導者往往更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原因有兩點:
1)自私的領導者在驅使他人做事時沒有什么心理負擔,不會擔心損害了團隊成員的個人利益后怎么辦。
比如,他不會擔心天天逼你加班到晚上兩三點,你身體垮了怎么辦;他更關心的是,你是不是將他布置的任務給完成了。
2)他人便宜占多了后,更懂人性的弱點,也更善用管理技巧了。
比如,自私的管理者更懂撒謊的技巧,知道如何給下屬打雞血。
英國特許管理機構(Chartered Management Institute)在2013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的管理人員為求得晉升機會而撒謊,而職員中這一比例只有13%。
調查報告說,英國有100萬名管理人員“以他們認為不道德的方式工作”,而他們則以“工作需要或升職需要”來自圓其說。
05 自私的失
既然自私能讓人更富裕,又更能做成事,為何古今中外的所有民族都在道德上譴責自私呢?
原因也很簡單,一個人人都自私的民族一定會很快崩潰。
自私在獲得種種好處的同時,也讓一個人失去了很多。
1、相對孤獨
哪怕是自私的人,也更愿意跟相對慷慨的人交往,而不是跟同樣自私的人交往。
因為如果對方也是自私的人的話,一是很難占到對方便宜,二是對方還會反過來占自己便宜。
因此,自私的人朋友相對會更少,能交心排憂的朋友就更少了。
2、占不了大便宜
自私確實能讓一個人占到更多便宜,但這些便宜都是“小便宜”。
一個自私的人是很難占到如貴人相助這樣的“大便宜”的,因為極少有貴人愿意提攜一個對他自私的人。
職場里,不同層級的領導中自私者所占的比例也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中低層領導中,自私的人比例高;高層領導中,相對無私的人比例更高(注:這是我前幾年從一份很權威的書籍里看到的研究結論,但這次怎么都找不到這本書了,以后再補出處)。
原因很簡單,得不到更高領導的提攜、得不到下屬的全力支持,一個人是很難走上高層領導職位的,而這兩項都是愛占便宜的自私者難以得到的。
3、抗風險能力差
自私的人因為過于為自己的利益考慮,最終交往的人都是以利相交的,一旦落難時,很少有人愿意吃虧、犧牲自己的利益來幫他。
因此,相對“一方有難、八方來助”的人來說,自私的人抗風險能力會更差,因為很可能“一方”都不會來助,甚至有可能陷入“一旦落難、八方來贊”的悲涼境地。
06 如何正確地自私
自私的行為在人類社會是不可避免的,同時自私也有其得與失。
那作為我們個人,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自私呢?或者更準確地來說,我們自己應該如何正確地自私呢?
我的建議是:從自己的價值觀和個人定位出發來決定。主要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1、如果你的物質感大于道德感
如果相較于別人對你人品和道德的低評價,你更在意自己是不是有更多的錢、更好的物質享受、更大的權力,那么選擇偏自私一點,你更能達成自己的目的。
最近最著名的自私人物代表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歷史上有名的自私鬼有威尼斯商人、葛朗臺等。
在吝嗇鬼老葛朗臺眼中,金錢高于一切,沒有錢,就什么都完了。
他半夜里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密室之中,“愛撫、把玩、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里,緊緊地箍好。”
“臨死之前還讓女兒把金幣鋪在桌上,長時間地盯著,這樣他才能感到暖和。”
雖然法國作家巴爾扎克這么寫是為了諷刺葛朗臺,但如果葛朗臺自己也能發聲的話,我相信他會說“我很幸福哇。啥?你說你怎么看我?你怎么看關我屁事!”
2、如果你的道德感大于物質感
如果賺了某些錢,你覺得臟,良心不安;如果看到一個可憐人,你有救助他的同情心;如果相較于花天酒地的醉生夢死,你更欣賞寧可清貧也不當官的陶淵明,那么就說明你的道德感大于物質感。
從你個人的幸福感出發,你就可以相對不那么自私,更無私一點。
雖然有些崇尚個人自由主義的文章,會將這樣的行為貶低為“老好人”、“迂腐”,鼓吹要為自己而活,不要在意別人的目光(注: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崇尚個人自由主義的人,又很愛干預別人的自由意志),但自家人知自家事,如果你覺得道德上的無私讓你快樂,去做就是了。
至于那些鼓吹個人自由主義的人怎么看,關他屁事!
3、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業
無論你是物質感大于道德感,還是道德感大于物質感,如果你不滿足于小富即安,而是想成就一番事業,那就更要偏重于無私了,至少表面上要裝得無私。
因為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很多人愿意幫助你、追隨你,而一個行為自私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和追隨的。
07 小結
自私不可避免,這是人的生物本性和人類社會的本質所決定的。
不僅如此,自私還會讓一個人更富有,讓一個人更容易在職場當上領導。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競相去比誰更自私,自私在有其得的同時也有所失。
自私確實容易占小便宜,但占不了大便宜,有時甚至會吃大虧,丟掉自己本該有的更好機會。也就是俗話說的小聰明與大智慧的區別。
因此,如果你沒有自私的道德負擔、立足于小富即安,那么自私會讓你活得不錯。
但如果你有著道德上的自我要求,那適當壓抑自私、做些奉獻,你會更幸福,畢竟這個世界并不是所有人都只想追逐錢和權。
事實上,如果你想追逐更多的錢和權,你也必須適當壓抑自私、擴大格局,至少表面上要裝得如此,這樣才能實現更大的抱負。
